國際外匯市場上外匯價格的每天波動幅度大致在0.8%至1.5%之間(即一至兩分錢,用外匯市場的術語來說就是100點至200點),波動幅度大時可達到5%以上(即700點到1000點)。外匯市場上匯率經常性的大起大落說明了外匯市場的兩大特徵:

第一,風險很大;

第二,在外匯市場投資獲得巨額利潤的可能性存在。對於外匯市場經常出現的短期劇烈波動,經濟學上稱之為對信息的過分反應(overshooting)。

對於什麼是外匯市場的過分反應,經濟學界始終有爭論,目前大致有以下三種解釋。

第一,外彙的現貨價格與外匯匯率的長期均衡價格發生偏離。人們經常在報紙上談到,某種貨幣的“匯率目前是被高估的”,或者是某種貨幣“目前的匯率已遠遠低於它的合理價格”。這些話所指的就是這種現象。

 

外彙的現貨價格過分地偏離外彙的長期均衡價格也可以由多種原因來解釋,可能是現貨價格太低或太高,也可能是長期的均衡價格被估計得太低或太高。從市場運行本身來看,在投機性資本不充足時(市場上交易量很少),或在外匯市場上投機性資本過分多的時候(市場交易過熱),現貨價格的波動超過它的長期均衡價就不是一種難以理解的現象了。

 

第二,外彙的短期均衡價格波動幅度總是會超過它長期的均衡價格波動幅度。這種解釋假設所有會影響外匯市場的因素都會對外彙的價格波動產生作用,但這種作用的生效在時間和渠道上有差別,造成短期均衡價偏離長期均衡價。

 

對於外彙的短期均衡價格偏離長期均衡價格的現象,目前經濟學界流行的解釋是,當政府擴大貨幣供應量或降低利率時,市場上物價並不會馬上上升,導致實際的貨幣供應量增加,外匯市場則迅速反應,本國貨幣的匯價大幅度下跌,使外彙的短期均衡價過分地低於長期均衡價。而當物價在完全消化貨幣供應量增長因素時會上升,實際的貨幣供應量會有所下降,外彙的短期均衡價也會逐漸恢復到與長期均衡價趨於一致。

 

第三,外匯市場不是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即外匯價格的波動不能充分反映市場在一定時期內出現的全部信息,導致外彙的實際價格經常過分地偏離均衡價格。

 

外匯市場的短期劇烈波動可能是由於市場參與者主觀地排斥某些信息,片面地接受或過分地接受某些信息,使外匯價格過分扭曲;也可能是某些影響外匯波動的信息掩蓋了其他一些同樣重要的信息,造成外匯價格大起大落。其次,如果外匯市場不是一個有效益的市場,就會導致一些糾偏的行為在市場出現,如以牟利為動機的投機者介入市場、需要準確地發布影響市場的信息、政府乾預等。這些糾偏的行為有時會使實際價格與均衡價格趨於一致,有時卻會進一步扭曲市場的價格波動。

 

從現在外匯市場的實際波動來看,外匯市場在長期可能是一個信息有效率的市場,但在短期卻還遠遠沒辦法證明。目前對外匯市場每天波動影響最大的是新聞,它包括經濟和政治兩大類。此外,市場投資者的意願和心理因素,又常常使這些新聞對外匯市場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了。

 

 

第二課:經濟新聞對外匯市場短期波動的影響

 

在影響外匯市場波動的經濟新聞中,美國政府公佈的關於每月或每季度美國經濟統計數據的作用最大,其主要原因是美元是外匯市場交易的最重要的貨幣。從經濟統計數據的內容來看,按作用大小排列可分為利率變化、就業人數的增減、國民生產總值、工業生產、對外貿易、通貨膨脹情況等。這種排列並不是絕對的,例如,美國對外貿易的每季度統計數曾是最重要的影響美元走勢的數據之一。80年代中期以前,每當美國貿易數字公佈前幾天,外匯市場就會出現種種猜測和預測,引起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但是在80年代中後期以後,其作用越來越小,原因是市場已真正意識到,目前外匯市場的交易額中,國際貿易額所佔的比重僅僅為1%左右。所以,現在美國對外貿易統計數據公佈時,外匯市場經常不會對它作出大的反應。

 

1、利率政策

在各種經濟數據中,各國關於利率的調整以及政府的貨幣政策動向無疑是最重要的。對外匯匯率和利率的相互關係,本文不做詳細介紹,但這裡要強調的是,有時政府雖然沒有任何表示要改變貨幣政策,但只要市場有這種期待,或者說其他國家都採取了類似的行動,那麼,外匯市場會繼續存在這一政府會改變政策的期待,使這一國家的貨幣匯率出現大幅度波動。例如,1992年下半年,德國奉行反通貨膨脹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德國中央銀行一而再、再而三地聲明要堅持這一政策,但外匯市場經常流傳德國要減息的謠言和猜測,理由是德國的利息已經加到頂了。雖然德國沒有任何減息動向,但在英國、法國、丹麥、瑞典等相繼減息後,外匯市場又頑固地認為德國會減息,即使年底不減,第二年初也會減。這使馬克對美元的匯價在美國與德國的利率差仍然很大的情況下,節節下跌。

 

2、非農就業人口

美國關於非農業人口就業人數的增減數和失業率是近幾年影響外匯市場短期波動的重要數據。這組數字由美國勞工部在每月的第一個星期五公佈。在外匯市場看來,它是美國宏觀經濟的晴雨表,數字本身的好壞預示著美國經濟前景的好壞。因此,在這組數字公佈前的一、兩天,只要市場上有任何關於這一數字可能不錯的風言風語時,美元拋售風就會嘎然而止。較典型的例子是1992年1月上旬的美元對其他外彙的走勢。從1991年下半年開始,外匯市場由於對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擔憂,開始不斷拋美元,使外匯對美元的匯價節節高攀,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從1991年7月的1.60漲到1992年1月初的1.89。1992年1月9日,也就是美國勞工​​部公佈美國前一年12月份非農業就業人口數可能增長10萬,致使這一天外匯市場一開市,就有人開始拋外匯買美元,英鎊對美元的匯價從1.88跌至1.86,跌幅近200點。經過幾個小時後,外匯市場便開始恐慌性地買美元,馬克、英鎊、瑞士法郎等對美元的匯價出現狂瀉,英鎊又掉了近600點,跌至1.8050。第二天公佈的非農業就業人口數雖僅增長了3萬,但這次恐慌改變了以後4個月美元對其他外彙的走勢。美元在對美國經濟前景看好的前提下,一路上揚,一直到4月份,美國經濟情況並不如預期中那麼好的事實才被外匯市場所接受,美元從此又開始走下坡路。

 

3、其他經濟數據

其他一些美國經濟統計數據對外匯市場也有影響,這些數據包括工業生產、個人收入、國民生產總值、開工率、庫存率、美國經濟綜合指標的先行指數、新住房開工率、汽車銷售數等,但它們與非農業就業人口數相比,對外匯市場的影響要小得多。這些經濟指標對外匯市場的影響也有其獨特的規律。一般來說,當美元呈一路上揚的“牛”勢時,其中任何指標在公佈時只要稍好一些,都會被外匯市場用來作為拋外匯買美元的理由,使美元進一步上揚,而指標為負數時,外匯市場有時就對其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同樣,當美元呈一路下瀉的“熊”勢時,任何公佈的經濟指標為負數時,都會成為外匯市場進一步拋美元的理由。

 

美國、德國等每月公佈的批發價、零售價指數的變化情況對外匯市場也有影響,但影響的大小要看特定的條件。一般來說,當市場對某國中央銀行存在著減息或加息的期待時,其每月公佈的物價指數對外匯市場的敏感性就很強。例如,1992年11月,澳大利亞的澳元對美元的匯率已創近幾年的最低點,外匯市場許多人認為澳元已接近谷底,有可能開始反彈了。但市場上也有人根據澳大利亞經濟前景暗淡的預測,傳言澳大利亞中央銀行可能會採取減息的刺激經濟措施。這時,澳大利亞政府公佈的10月份批發物價上漲率僅為0.1%,為近1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外匯市場彷彿找到了其減息期待的依據,當天就出現拋澳元風,使澳元在低谷徘徊。

 

除了經濟統計數據之外,其他關於經濟活動的報導也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很大的影響。外匯價格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匯市場上的人對外匯波動的期待的反映,換言之,如果人們期待外匯有某一個長期的均衡價格,那麼,現貨價格的波動就會朝這個價格的方向移動。而這種期待是主觀性的東西,它必然會受到客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因此,在連續幾天沒有關於經濟活動數據分佈的情況下,有關國家貨幣當局官員的講話、《華爾街日報》關於外匯市場的有影響力的一篇文章、某研究機構或大企業關於外匯走勢的研究報告等,都可能會在某一天造成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這種現像對那些身處外匯市場以外的人來說,似乎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個官員的講話會使美元猛跌或猛漲2至3美分(即200至300點)?如果把人們主觀期待的因素考慮在內,這種現象就不難解釋了。一個官員的講話中一篇關於外彙的重要文章僅僅是提供了某種信號,給人們的合理預期起了催化劑的作用,最後導致外匯市場的波動。而波動幅度的大小,就由這些信號在合理預期中的催化劑作用大小來決定。

 

 

如果市場不認為它是信號,則這種講話再多,外匯市場的人也會充耳不聞。較典型的例子是英鎊在1992年年底的跌勢。自1992年9月歐洲貨幣體系危機以後,外匯市場出現了猛拋英鎊風,其原因在於英國經濟前景暗淡、英國經濟政策不明朗、英國減息期待等多種因素,為了穩定英鎊的匯率,英國財政大臣拉蒙特多次發表講話,表示要穩定英鎊匯率,甚至可能以加息來提高英鎊的匯價。但每次都只能給英鎊的匯率以微弱而短暫的支持,在英鎊稍有回彈後,外匯市場就有更多的人拋英鎊。

影響外匯市場短期波動的政治因素

與股票、債券等市場相比,外匯市場受政治因素的影響要大得多。當某一件重大國際事件發生時,外匯市場的漲落幅度會經常性地超過股市和債券市場的變化。其主要原因是外匯作為國際性流動的資產,在動蕩的政治格局下所面臨的風險會比其他資產大;而外匯市場的流動速度快,又進一步使外匯市場在政治局面動盪時更加劇烈地波動。

 

外匯市場的政治風險主要有政局不穩引起經濟政策變化、國有化措施等。從具體形式來看,有大選、戰爭、政變、邊界衝突等。從資本安全角度出發,由於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軍事強國,其經濟也仍處於領先地位,所以,一般政治動盪產生後,美元就會起到“避風港”(safe haven)的作用,會立刻走強。政治事件經常是突發性事件,出乎外匯市場的意料,這又使外匯市場的現貨價格異常劇烈地波動,其波動幅度大大超過外匯價格的長期波動幅度。下面選擇蘇聯8.19事件、英國1992年大选和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沙漠風暴”計劃為例子,說明政治事件對外匯市場短期走勢影響的一些規律。

 

1、蘇聯1991年8.19事件對外匯市場的影響

從1991年下半年開始,美元對幾乎所有的主要外匯都呈弱勢。但是,蘇聯8.19事件使這走勢完全打亂,而事件失敗後,又使走勢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美元又一路走弱,到第二年1月才止跌回升。

 

外匯市場在蘇聯8.19事件前後的波動完全說明了美元作為“避風港”貨幣的作用。在8.19事件發生以前,外匯市場已在流傳蘇聯政局不穩的消息,美元連續7天小漲,但誰也沒有預料到會有突發事件發生。到8月19日,當外匯市場所有交易者的計算機屏幕上打出“蘇聯發生政變”的字樣時,便立刻出現一片恐慌性地買美元風。以英鎊為例,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從1英鎊兌1.6633美元猛跌至1.6130,跌幅達3.1%。第二天,外匯市場又隨著弋爾巴喬夫失去聯繫、發動事件者似乎難以控制局勢等消息的不斷出現而漲漲落落。到第三天,8.19事件宣告失敗,外匯市場立刻拋出美元。同樣以英鎊為例,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從1.6363美元漲到1.6915,猛漲3.4%,使英鎊又同其他外匯一起,開始了對美元的匯價一路上揚的走勢。

 

蘇聯8.19事件期間外匯市場的走勢表明,外匯價格的變動有其內在的規律。短期的突發性事件會引起外彙的現貨價格明顯地背離其長期的均衡價。但是,在事件過後,外匯走勢又按照其長期均衡價格的方向移動。一般來說,短期的價格變動至多會修正長期外匯均衡價格的方向,卻很難改變或徹底扭轉它的長期波動趨勢。

 

至於在政治性突發事件發生時,外匯市場的波動幅度的極限有多大,始終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一般認為,在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外匯價格的波動完全由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因素決定,取決於人們對這一事件的承受能力。這種解釋在實際運用中說服力不強。但是,技術分析專家卻認為,外匯對美元的匯率在突發事件時能跌多少,完全是有規律可循的。以蘇聯8.19事件為例,英鎊對美元的匯價之所以跌至1.6130時止跌回升,完全是因為這一點是近5年來英鎊對美元匯率移動平均線的底部,英鎊對美元的匯率不太可能一次就穿過這條線,以後蘇聯8.19事件失敗,更說明這一點的支撐作用。

 

2、1992年4月英國大選對外匯市場的影響

在英國大選前的一個多月,外匯市場就開始受到這次大選的影響。在大選以前,保守黨候選人即現任首相梅傑在民意測驗中一直落後於工黨候選人尼爾·金諾克。英國的工黨在80年代以前執政時曾堅持實行國有化政策,導致資本外流的局面。保守黨撒切爾夫人在1979年上任當首相後,花了近10年的時間推行私有化政策,而梅傑上任後也繼續執行這一政策。因此,如果金諾克在大選中獲勝,就可能意味著英國政府政策的改變。雖然工人出身的金諾克在工黨內屬保守派,但人們還是擔心英國有可能回到國有化政策推行的年代。由於金諾克在民意測驗中領先於梅傑,英國的金融界從3月就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是資本開始逐漸外流,另一是英鎊的匯價逐步下跌。以英鎊對馬克的匯率為例,英鎊的匯價從2月中旬就開始下跌,從2月底的1英鎊兌2.96馬克逐步跌至4月6日的2.83。

 

英鎊是歐洲貨幣體系的成員貨幣,它對馬克的匯率是由固定但可調節的匯率制決定的,上限在3.1320馬克,下限在2.7780馬克,中心匯率為2.95。但自從英鎊在1990年加入歐洲貨幣體係後,外匯市場一直認為英鎊的匯價是高估的,所以經常在英鎊走強時拋英鎊。在英國大選到來時,梅傑在民意測驗中落後,自然使外匯市場認為英國的政策前景不穩,進一步煽起了市場的拋英鎊風,使英鎊對馬克的匯率向歐洲貨幣體系規定的底限逼近。

 

大選這一天,英鎊在外匯市場出現了劇烈的波動。從英鎊對馬克的匯率來看,波幅為2%,達600點,即6個芬尼,而且整個一天的波動是很有戲劇性的。在大選前兩天,外匯市場由於聽到梅傑在民意測驗中已接近金諾克的傳聞,就已經開始買英鎊拋馬克等外匯。在大選這一天,金諾克的選票和民意測驗結果在一開始仍然領先於梅傑,使外匯市場又大幅度地拋英鎊。但沒過多久,梅傑的選票就開始節節上升,立刻在外匯市場刮起了拋外匯買英鎊的旋風,使英鎊對馬克的匯價迅速攀升,從2.8477馬克猛漲到2.9053。

 

大選結束以後,英鎊似乎從此扭轉了弱勢,成了堅挺的貨幣。外匯市場總是談論英國的經濟前景看好,流到海外的資本會返回英國,梅傑的勝利表明英國政局的穩定等等。其實,這時的梅傑還是原來當首相的梅傑,而以後一段時期內經常出現英國經濟不景氣的統計數據。但英鎊在以後的近兩個月內還是一路上漲。許多預測專家和技術分析專家都預言,英鎊對馬克的匯價將上升到3.10,去試探歐洲貨幣體系規定的3.13上限。從圖形上來看,英鎊對馬克的匯價在大選後一直居高不下,但每次沖高時都在2.9500處被彈回,經過近兩個月的高處徘徊,英鎊對馬克的匯價終於在6月份開始下跌。

 

英鎊在英國大選前後的走勢表明,外匯價格在短期內的過度波動可能會由於市場預期的支持而維持較長時期。在這種預期被打破以前,市場有時會認為短期的均衡價格是一種合理的價格,而預測中的長期均衡價格反而被認為是有偏差的。但是,如果外匯市場的預期始終得不到證實,因意外事件而扭曲的外匯價格走勢就會恢復到原來的趨勢上去,甚至走得更遠。從6月份開始,英鎊對馬克的匯價一路下跌。在外匯市場證實英國經濟前景並不十分樂觀時,英鎊的弱勢就成為大勢所趨了。以至在9月份的歐洲貨幣體系危機後,英鎊對馬克的匯價直線下降,彷彿如自由落體,迫使英國退出歐洲貨幣體系,英鎊對馬克的匯率在10月跌至2.40馬克。

 

 

3、美國攻打伊拉克解放科威特的“沙漠風暴”計劃對外匯市場的影響

 

“沙漠風暴”計劃也很典型地反映出美元和黃金作為資金的“避風港”作用。世界局勢的動盪不安會使美金和黃金大漲,以前人們所說的“大砲一響,黃金萬兩”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外匯市場的許多投資者認為,外匯價格的走勢有其一定的規律。但是在“沙漠風暴”計劃前後,外匯市場的價格走勢忽上忽下,顯得非常凌亂。美國進攻伊拉克是1991年1月17日,在這以前的一個月內,外匯市場圍繞美國究竟會不會打的猜測,大起大落,很明顯地說明了上述特點。每當美國政府要員發表態度強硬的講話,表示要採取軍事行動,美元就會在一天內大漲一波;而外匯市場聽到有西歐國家出面調解的傳聞,似乎和平解決可望實現時,美元就會下跌一次。在1月17日戰爭爆發這一天,美元一開始也是猛漲。從圖4—4英鎊對美元的走勢來看,英鎊跌到過1.8990。但沒隔多久,新聞界傳來美國已很快控制局勢,穩操勝券時,美元的“避風港”作用立刻消失,市場便開始拋售美元,英鎊對美元的價格猛漲到1.9353,以後的一個月內便一路上漲。

 

其實,根據對美國和伊拉克兩國的軍事實力分析,以及國際上輿論的傾向,任何理智的結論都會認為美國會達到把伊拉克趕出科威特的軍事目的。然而,外匯市場並不接受這種邏輯判斷,而是根據人們第一產生的心理和期待去尋找價格。只有在事實被人們接受之後,市場價格才會猛然回到原來趨勢上去。黃金的美元價格更能說明這一點,在美國向伊拉克進攻後,黃金價格出奇地漲到410美元1盎司,但在美軍取絕對優勢的消息傳出後,黃金又猛瀉到373.70美元,期間的跌幅高達9.7%,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許多市場的小投資者頓時全部被“套”在裡面,而且又由於黃金以後又持續下跌,使這部分投資者的損失十分慘重。

 

從任何一種主要外匯對美元的匯率走勢10年圖中,人們都可以發現這10年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情況。由於每次突發事件,每項重要的經濟統計數據都會在每天的外匯市場上引起劇烈的波動,使匯率漲跌史成為國際政治經濟發展史的縮影這一結論更具有說服力。在外匯市場投資,在把握住外匯走勢的長期趨勢時,更要十分注意它在短期的波動,只有認清它的短期波動規律,才能在外匯市場立於不敗之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inghui 的頭像
    Jinghui

    外匯怎麼玩_如何外匯-如何選擇外匯經紀商

    Jingh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